以前就常聽聞人家說牧者的小孩PK (Pastor’s Kid)很難帶,直到自己成為牧者,這才驚覺我的孩子們都成了所謂的PK!而在牧會的過程中,我也確實看到自己孩子的言行舉止如何被放大檢視,稍有犯錯就會被講閒話,而表現良好時卻被視為理所當然。雖然我們不想為孩子們貼上PK的標籤,但會友的期待還是在不知不覺中造成我們在教養孩子時的張力,不知道要如何拿捏才不致管教過當,或縱容他們。
我們家的老大是個男孩,從小在教會中長大,受到大家的寵愛,但隨著他逐漸長大,以及我們家妹妹的出生,老大很快就「失寵」,而大家也把關愛轉移到妹妹的身上。會友們的評價是:老大很調皮、不守規矩,而且沒有禮貌,遇到人都不打招呼;但妹妹正好相反,不論見到誰,她總是笑嘻嘻的,跟第一次見到的叔叔阿姨也會熱情地招手。這些評語曾經帶給我們教養上的壓力,總是對於老大的搗蛋行為嚴加責罰,強迫他要遵守規矩。
在偶然的機會下,我接觸到了「八大原智評量」,透過這個評量,我對於孩子們的「偏差行為」和「不順服」有了新的認識。經過幸福顧問安妮的解說,我明白老大的人際關係智能是「高反轉」,也就是他愛恨分明,因此對於不熟或不喜歡的人會表現得很冷淡。我們也認識到他是自我覺識智能很低的孩子,因此他不懂得如何察覺或表達自己的情緒,因此會藉著反常的行為來引起注意,或表達不滿和生氣的情緒。很多時候,他需要的只是傾聽,並且幫助他聽見並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另外,看了老二的八大原智圖後,我們恍然大悟,原來妹妹的人際關係智能很弱,因此她不怕生,見人就笑;但在家裡,她常常堅持己見,並理直氣壯地說:「因為我想要啊!」現在我們明白,這是因為她的「自我」很高。
透過八大原智圖,我發現自己的孩子們,這些所謂的PK,與其他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,他們也是人,都不完全。雖然他們都是我們的小孩,但卻都是不同的個體,天生就有不同的特質,有些乍看之下是叛逆的行為,其實只是他們用來表達內心情緒的自然反應,而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的是去理解和引導,而不是一味的責備。
感謝幸福顧問安妮讓我們做這個評量,幫助我們反思並調整自己教養的方式,使得我們的孩子們能夠自在地做一個合神心意的兒女,而不是活在會友期待壓力下的PK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