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28行政院通過民法第1085條修正案,刪除家長懲戒權。
安妮想從一個真實家庭案例,來帶入目前教養的現況,以及政府如何支援教養現場,更有效能。
這是一個剛升上國一、七年級的學生,可想而知在學習和人際上都是一個新的挑戰。
父母發現他的作業很拖延,需要經常性的押著他寫功課,這讓父母感到壓力。
某天媽媽又得押著他上樓寫功課,但他說口渴,於是又下樓喝水,拖拖拉拉的過程中,母子兩人一陣口角,媽媽突然理智斷線,賞了兒子一個耳光。
說時遲那時快,兒子也理智斷線了,兩人瞬間打起來。
就在此一激烈衝突後,兩人較為冷靜時,媽媽決定好好談一談。
沒想到兒子忽然爆哭,表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,為什麼大家都還是不理會他!
原來潛藏在孩子心中的,是學校的人際關係挫折,導致內心有許多挫敗感,延伸到學習的狀態,呈現了自我放棄的狀態,也就是父母看到的拖拉行為。
這樣的心情,不是孩子原來理清楚想明白,卻是在這一連串的拖拉,乃至於母子突然理智斷線的肢體衝突,才猛然意識到的。
外表看來,這是一場暴力行為。
結果,卻因為這一個激烈的衝突,反而釋放了孩子的悲傷。
父母終於能真實聽見孩子內心的困境,於是他們召開家庭會議,同心努力如何改善。
安妮不是鼓勵暴力。
但教養這條路,父母都在學習,孩子也在成長。
生活中挑戰不斷,經常尚未消化理清楚,溝通就無法到位;因為生活任務仍在繼續前進,只好把無法處理的心情先收起來。
就好像你正在居住的房子,當外在事件要花很多心力處理,家裡的狀態自然會越來越混亂,而這些混亂還沒有力氣處理,看了會心煩或影響生活,最快的方式就是藏進櫃子抽屜。
就像這孩子拖拖拉拉,心裡面已經藏了很多東西,也許他沒有能力處理,就不自覺地隱藏起來,連自己都沒有察覺。
直到這激烈的衝突,像是打開了櫃子和抽屜,看起來超級混亂,卻因此有了重新整理的可能。
當然,如果每個家長都能學會安頓自己的心,使用專業的教養對話,那麼激烈衝突就能避免。
但真實的教養現場不是如此,家長愛自己的孩子,但他們還在學習如何作為一個成熟的個體,來帶領教養自己的孩子,最終,他們是期待能一起把房子收拾好,但那個過程,需要把藏在櫃子抽屜的東西都拿出來檢視,確實是會有更混亂的感覺。
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。
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尤其是現在的社會風氣鼓勵每個人追求自我的實現,我們所追尋的自我就是一個未知的領域。
所有的未知嘗試,都隱含了失敗的風險,如何支持這些嘗試敢於面對和學習?
孩子成長過程中,需要有清楚的範圍,提供他們行動的安全感。
父母的懲治權,初衷就是為了要保障教養中的安全。
如果法律處處防著父母,家長在混亂中前進的動力可能會更加削弱,甚至不願意管教...
一旦父母感覺孤立無援放棄管教,就和這個七年級的學生一樣,內心失去動力,最終會帶來更多外顯的行為問題。
目前台灣的教養主流,強調正向教養。
這是好的方向,如何支持父母學習和家庭的轉型,是政府更需要著力之處。
人性同時有善有惡,正向教養的基礎是家長都已達成自我的提升,總是能以寬容和多元的心態看待自己與他人。
然而,事實上,更多人是願意追求這樣的生命,但仍在路上。
試問,
當孩子好好鼓勵、陪伴都還是無動於衷的狀態,家長無計可施,他們可以在哪裡得到幫助?
如果我們真心關心兒少的權益,豈不是更需要關注兒少的家長和照顧者?上游豐沛、下游就順暢。
他們有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?政府有什麼策略能創造家長和照顧者的成長環境?
愛與好奇能看見更深的需要和解方,但恐懼只能在表面上提供法規的修改。
家,是講愛的地方,愛有很多種形式,幸福家庭賦能協會持續耕耘著愛的賦能。
期待我們能共同為此付出。